亚州第一精品在线观看视频|亚洲VA一区二区国产精品|久免费在线看aⅴ|亚洲综合中文字线观看看

<listing id="uxasp"><b id="uxasp"></b></listing>
<listing id="uxasp"><b id="uxasp"></b></listing>


  • <delect id="uxasp"></delect>
    您现在的位置: 首頁 > 公益
    一部“新發(fā)現(xiàn)的《紅星照耀中國》”
    发稿时间:2021-07-30 10:24   来源: 新華每日電訊
      摘要:“毛澤東那年43歲了,身材瘦削,動作敏捷,渾身上下透著一股青春的活力,顯示出年輕小伙子一般的氣質(zhì)來?!?br />

      一部“新發(fā)現(xiàn)的《紅星照耀中國》”

      《1937,延安對話》:塵封80年的珍貴筆記,一位美國學者筆下中國共產(chǎn)黨人的精神光芒

      

     

      1937年,托馬斯·亞瑟·畢森和朋友們到訪延安,左起為菲立浦·賈菲、佩吉·斯諾(尼姆·威爾斯)、歐文·拉鐵摩爾、毛澤東、畢森、艾格尼絲·賈菲。

      

     

      《1937,延安對話》英文原版。

      

     

      《1937,延安對話》中文版。 人民文學出版社供圖

      “毛澤東那年43歲了,身材瘦削,動作敏捷,渾身上下透著一股青春的活力,顯示出年輕小伙子一般的氣質(zhì)來。”

      “不言而喻,在那座缺吃少穿的陜北小城里,存在著一種獨特的生活方式……除卻插在朱德或周恩來上衣胸前口袋里的那支鋼筆之外,你幾乎看不到任何等級上的標志。紅軍司令員與普通士兵的軍裝,竟毫無區(qū)別。也許你會注意到,就連吹軍號的紅小鬼的面頰上,也會浮現(xiàn)出靦腆卻自豪的微笑。自尊與高貴,俯拾皆是。”

      “高大的城墻、潺潺的河流、莊嚴的佛塔、熱鬧的街道,經(jīng)??梢姷椒怕暩吒琛⒘嘘牰^的紅軍隊伍。我腦中不停地翻騰著一個念頭:這里,就是中國共產(chǎn)主義運動的心臟。”

      ……

      這是1937年6月,美國學者畢森在延安留下的記錄。他在此逗留3個日夜,先后采訪了毛澤東、朱德、周恩來等中共主要領導人,并將與他們的對話和訪問延安的見聞,用鉛筆記錄在兩個筆記本上。

      在麥卡錫主義盛行的年代,這兩個本子一直躺在一只鞋盒里,鞋盒藏在一個木箱子底部。幸運的是,它們歷經(jīng)光陰,不曾褪色和損毀。

      但80余年來,這些筆記只在1973年由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出版過一次英文版,之后便陷入沉寂。此前,這些筆記也從未授權過中國的出版社,直到2019年,有人留意到它們的存在。

      近日,畢森延安筆記的中文單行本由人民文學出版社以《1937,延安對話》為名,首度推出,備受關注。多位黨史研究者認為該書具有珍貴的文獻價值,堪稱一部“新發(fā)現(xiàn)的《紅星照耀中國》”,在當下出版也適逢其時,極具現(xiàn)實意義。

      同時,畢森筆記背后的故事也浮出水面。

      歷史轉(zhuǎn)折點上的旅行

      1937年6月21日傍晚,一輛老吉普歷經(jīng)4天3夜的顛簸,在數(shù)度陷入泥沼、險些翻落懸崖和遭遇引擎故障后,終于從西安駛進延安城。

      車上下來5個有些狼狽的外國人:東亞問題研究專家托馬斯·亞瑟·畢森,美國漢學家歐文·拉鐵摩爾,美國《美亞》雜志主編菲立浦·賈菲和夫人艾格尼斯·賈菲,以及他們技高人膽大的瑞典籍司機艾飛·希爾。

      為畢森一行提供幫助、聯(lián)絡延安方面的人,正是當時在燕園忙著撰寫《紅星照耀中國》的美國記者埃德加·斯諾。

      此前一年6月,斯諾前往陜甘寧邊區(qū)采訪,成為首個進入蘇區(qū)采訪的外國記者。但那時,“西安事變”還沒發(fā)生,時隔僅一年,中國的形勢已有很大改變。

      到1937年6月,畢森上路前,坊間已在盛傳,“西安事變”和平解決后,國共雙方正在進行統(tǒng)一戰(zhàn)線的談判。

      中國內(nèi)政是否將發(fā)生巨大轉(zhuǎn)折?懷著這一問題,畢森在這年5月,去南京采訪了國民黨核心人物陳立夫,對方態(tài)度強硬,溝通起來十分艱澀。

      隨后,畢森便與同伴踏上前往延安的旅途。

      “延安給我們留下的第一印象,是完全出乎意料的。我們對所遇到的一切,都毫無精神準備。一種異乎尋常的輕松甚至是歡樂的氣氛,充溢著整個夜晚。這種氣氛所留給我們的感受,是難以言傳的,而只能去體驗。”畢森寫道。

      和南京方面相比,延安簡直是“另一個中國”。在那里,中共領導人慷慨地拿出時間,開誠布公地接受采訪。

      畢森一行與朱德談論了紅軍的軍事力量,與周恩來談論國共統(tǒng)一戰(zhàn)線談判的進展細節(jié),與毛澤東談論中國革命的方向與國內(nèi)外形勢。

      黨史專家、中國中共文獻研究會副會長陳晉指出,畢森與純粹記者身份的斯諾不同,作為服務美國政府的研究人員,他對延安的考察,主要聚焦于國共談判和中國共產(chǎn)黨的抗日主張。

      “我們所提出的問題,都得到了耐心、禮貌的回答。而且,那些非常具體和詳盡的回答,都來自中國共產(chǎn)黨最高層的領導人……那些回答,實際上等于將中國共產(chǎn)黨的所有計劃和意圖都提供了一份完美無缺的情報記錄。”與畢森同行的漢學家拉鐵摩爾感嘆。

      拉鐵摩爾覺得,中共領導人之所以能毫無顧忌地透露這些訊息,“是因為他們無比堅定地相信,自己此刻正站立在歷史轉(zhuǎn)折點的緊要關頭上,并能清晰地展望到前景和未來。共產(chǎn)黨領袖們都深信不疑:即將掀起的這場關乎到民族存亡的抗日大潮,必然會促使越來越多的人民群眾加入到他們的陣營中來。他們毫不畏懼,假如蔣介石了解到他們的所思所想的話,共產(chǎn)黨的地位就會岌岌可危,或者他們將要采取的行動就會遭到徹底粉碎。”

      畢森從延安回到北平,是在1937年7月2日夜里。當晚,他跟來接站的埃德加·斯諾一起回到燕京大學,徹夜長聊到7月3日清晨。4天后,“盧溝橋事變”爆發(fā),全面抗戰(zhàn)開始。

      陳晉認為,這樣的行程,決定了《1937,延安對話》特殊的史料價值,“它真實地記錄下美方時勢研究人員在中國人民全面抗戰(zhàn)到來前最后一刻,在延安的所見所聞;真實地記錄下中國共產(chǎn)黨的主要領導人在全面抗戰(zhàn)到來前最后關頭,所作的重要決策和政治宣示;真實地記錄下中國共產(chǎn)黨領導下的陜北蘇區(qū)在全面抗戰(zhàn)到來的那一刻,所實施的各項制度政策以及人民的精神面貌。”

      善講“中國故事”的中共領袖們

      畢森行文簡潔,他的筆記篇幅不長,卻以白描手法,留下了中共領袖們許多充滿人情味的細節(jié)。

      例如,朱德曾在歐洲留學數(shù)年,面孔卻絲毫沒受熏染,仍是地地道道的農(nóng)民臉龐。他性格開朗親切,只要見過幾面,大家就都想以他為良師益友。

      留著胡須的周恩來時年39歲,身穿普通紅軍軍裝,也能顯出卓爾不群的風采。在采訪開始時,他提出想與畢森他們練習一下長久不用的英文。

      毛澤東看中了畢森的司機艾飛·希爾,千方百計勸說這個落魄的瑞典年輕人留在延安,幫紅軍管理和培訓一所能修機動車輛的技術學校,但被自由慣了的小伙子一再謝絕。

      拉鐵摩爾給畢森的書作序時,寫道:“畢森所記錄下來的在延安那一場又一場談話之中,最為突出的特色,便是中國革命領袖們令人震撼的清晰思維和先見之明。”

      放眼未來,毛澤東在1937年6月的談話里,已準確預見到中國革命的全面勝利。他清楚地告訴畢森,抗戰(zhàn)勝利后,中國為什么不可能成為資本主義國家,以及中國革命的世界意義。這些論述,至今依然適用。

      至于抗日民族統(tǒng)一戰(zhàn)線建成后,以南京為領袖,是否會引起人民群眾的不解這一問題,毛澤東回答:“誰來擔任領袖,不僅僅取決于誰的軍隊多,還要看他所制定的是什么樣的方案以及為此所付出的努力。共產(chǎn)黨在這方面是不會追求一己私利的。共產(chǎn)黨是為大多數(shù)人民的利益服務的……如果形勢朝著這個方向發(fā)展了,那就意味著,整個運動恰恰是在共產(chǎn)黨的領導之下所進行的。”

      中共領袖們是如此善于講述“中國故事”,黨史專家、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對外合作交流局局長楊明偉說:“只要與他們接觸,無論是外國記者也好、研究人員也好,都會不由自主地感受到,在中國,只有毛澤東這些人,是唯一能夠統(tǒng)一全中國的人;只有中國共產(chǎn)黨,是唯一能夠改變中國命運的政黨。”

      楊明偉認為,《1937,延安對話》是部“見證初心”的作品。“閱讀本書最強烈的感受就是,讀到了共產(chǎn)黨人的初心,特別是共產(chǎn)黨領袖們的初心。這本書記錄了中國共產(chǎn)黨的領袖們是些什么樣的人,也從一個側面回答了中國共產(chǎn)黨為什么‘能’。”

      高度堅定、高度自信、高度樂觀——在1937年的延安,到處都充溢著這樣的情緒,盡管這里的人們剛走過漫長而悲壯的長征路,物質(zhì)上極度貧瘠。

      畢森說:“因為延安有這樣一群人,他們的胸中,充滿了高尚的道德情操。在那個環(huán)境里,個人私欲必須向崇高的理念折腰。為了共同的事業(yè),人人平等,官兵一致,齊心協(xié)力,頑強奮斗,大家分享著這種精神追求所帶來的充實感……我們不難理解,為什么毛澤東會頑強不屈地奮斗著、堅持著,要把這種精神推廣到整個中國。”

      “中國共產(chǎn)黨領袖們的自信就基于他們代表的是中國最廣大的人民群眾的利益,他們代表的力量是歷史前進的力量。在這本書里,多次特別講到了延安自信。延安精神、中國共產(chǎn)黨精神,也是中國精神的一個獨特內(nèi)容。”楊明偉說,作者以第三者的視角,通過親身體會,感受到這種力量的熾熱與充實,他們甚至也受到感染。

      畢森從信仰上帝的傳教士,轉(zhuǎn)而成為馬克思主義者。

      賈菲夫婦了解到陜北紅軍缺醫(yī)少藥的情況,向美國共產(chǎn)黨總書記白勞德匯報,成立“國際援華委員會”,籌款募捐,派遣以白求恩為首的美加醫(yī)療小組赴華。

      重新發(fā)現(xiàn)畢森的“打撈者”

      《1937,延安對話》的出版充滿偶然。

      幾年前的春天,本書譯者、加拿大滑鐵盧大學文化及語言研究系中文教研室主任李彥,在學校小花園里,突然注意到一棵綴滿淡紫色花苞的新栽小樹,打聽之下,才知道這叫“美洲蕾”。

      樹下的金屬銘牌上,刻著:“此樹獻給著名亞洲研究學者托馬斯·亞瑟·畢森博士。他于1969年起在滑鐵盧大學瑞納森學院執(zhí)教并創(chuàng)立了中國語言和文化課程。”

      李彥已經(jīng)當了20多年學校中文教研室的負責人,卻是頭一次聽說創(chuàng)立中文課程的是個叫畢森的美國人。甚至,她的書架上,還一直放著一本別人贈送的書——那本僅有70幾頁的小冊子,被她當成舊雜志,擱置多年,正是1973年在美國出版的畢森延安筆記。

      帶著好奇和使命感,李彥花了兩年時間,尋訪畢森的朋友、孩子、鄰居,像拼拼圖一樣,還原畢森的一生。

      原來,20世紀50年代,回到美國的畢森和他去延安時的同伴拉鐵摩爾、賈菲,都“因言獲罪”,受到麥卡錫主義的迫害。

      賈菲的雜志社遭到查抄,被迫???拉鐵摩爾被指控為間諜,停止教職10年之久,后來遠赴英國教書;畢森被任教的大學解聘,一度在街頭書店里做店員。1969年,年近七旬時,畢森應邀移居加拿大,擔任滑鐵盧大學的教授,開創(chuàng)了該校的中文課程。

      畢森一直珍藏著從延安帶回來的筆記本,但直到尼克松訪華、中美關系開始解凍后,他才等到出版機會。此時,距離他們在延安采訪中共領導人,已經(jīng)過去了35年。

      “最打動我的一點,是畢森直到晚年,仍堅守著他的信念。”李彥說。

      她曾問畢森的兒子、已是九旬高齡的湯姆,他的父親是否后悔過青年時代的選擇?湯姆回答:“我父親終其一生,都堅信自己的看法是正確的。盡管他受到了那么多的迫害,盡管后來世說紛紜,他也從未放棄過對毛澤東、周恩來的信念。”

      李彥將畢森的故事寫成散文《校園里那株美洲蕾》,投稿到《當代》雜志。文中提到的畢森延安筆記,引起雜志主編孔令燕的注意,她后來成為《1937,延安對話》的責編。

      直覺這會是一部非常重要、極具史料價值的書,又通過各種渠道了解到該書從未授權出中文版,出版社迅速進入確認版權、購買版權、組織翻譯和審定史實的編輯流程。

      “這是我從事編輯工作20多年以來用時最長、投入情感最多的一本書。”孔令燕說,從立項到正式出版,整個過程歷時兩年多,一切都是為了以最好、最飽滿的方式,將這本書推出。

      圖書上市后,孔令燕逢人就推介這本書,還在群里送書給感興趣的朋友,“我們那些朋友來自各行各業(yè),很有代表性,大家讀過之后,給我的反饋非常相似:易讀、震撼。”

      畢森的筆記并不深奧,很適合面向大眾讀者??琢钛嘤X得,每個關注中國歷史的人,都不妨一讀。

      “尤其在建黨百年的大背景下,回望歷史,反觀當下,看看一個西方人記錄84年前中國共產(chǎn)黨人在做什么,就知道我們今天宣傳的那些綱領性的內(nèi)容,都是實實在在、毋庸置疑的東西,在書里都能找到對應內(nèi)容。不忘初心,這本書是件很有說服力的歷史證物,這也是它在當下出版的現(xiàn)實意義。”孔令燕說。

      從歷史中汲取力量

      畢森筆記在不同讀者心中,會激起不同情感。

      譯者李彥在全書中最喜歡的角色,是不起眼的小人物、瑞典司機艾飛·希爾。

      艾飛出生和成長于內(nèi)蒙古河套地區(qū),自幼輟學、四處闖蕩。他為中國富商和軍閥們開過車,也服務過來華游歷的著名探險家斯文·赫定,跟三教九流都打過交道,他對中國社會的了解程度,遠勝于紙上談兵的文人墨客。

      離開延安后,拉鐵摩爾曾問艾飛,覺得毛澤東這個人怎么樣?得到的回答是:“我見識過各種各樣的人,富商、軍閥、知識分子、國民黨高官。但毛澤東卻是我見過的唯一一個能夠統(tǒng)一全中國的人。”

      責編孔令燕則被畢森的記錄,觸動了內(nèi)心深處對家族中人的思考。

      “我父親是名軍人,參加過解放戰(zhàn)爭,上過朝鮮戰(zhàn)場,經(jīng)歷過黨前進中的彎路,但他一生堅信共產(chǎn)黨,從來沒有半點動搖。我曾經(jīng)想過,為什么他們這代人那么堅定?我愛人的爺爺是位烈士,跟著李大釗侄子李運昌干革命,手里有當?shù)氐狞h員名單和黨費。1943年,他被叛徒出賣,在監(jiān)獄里關了一年,受盡折磨,到死也不說名單和錢在哪里。他就是個農(nóng)民,為什么能那么堅定?”

      畢森的筆記,讓她更加理解家人的選擇,她希望這本書能解答更多人心中的問題。

      84年前,畢森一行訪問延安時,國民黨當局實行宣傳封鎖政策,對中共進行歪曲宣傳。“80多年過去了,我們依然面臨著這類挑戰(zhàn)。”李彥說,在國外生活了30多年,她感到今天的世界仍然充滿動蕩,中華民族的崛起仍然面臨嚴峻挑戰(zhàn)。“我最希望的是,這本書能被更多人看到,為人們提供精神鼓舞和力量源泉。”(記者 王京雪)

      編輯:譚鵬



    相关新闻:
    图片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