亚州第一精品在线观看视频|亚洲VA一区二区国产精品|久免费在线看aⅴ|亚洲综合中文字线观看看

<listing id="uxasp"><b id="uxasp"></b></listing>
<listing id="uxasp"><b id="uxasp"></b></listing>


  • <delect id="uxasp"></delect>
    您现在的位置: 首頁 > 公益
    活化利用 讓地震文物成為“生動教材”
    发稿时间:2023-05-09 10:26   来源: 涪江觀察
      摘要:今年“五一”假期,5·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人潮涌動,日均接待量超一萬人。近年來,每到假期,游客排隊走進5·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線,人們在這里感受生命的力量、感悟家國情懷。

      綿陽新聞網(wǎng)訊 今年“五一”假期,5·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人潮涌動,日均接待量超一萬人。近年來,每到假期,游客排隊走進5·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線,人們在這里感受生命的力量、感悟家國情懷。

      

    4.jpg

     

      在講解員的引導下,游客進入一萬余平方米的《山川永紀》陳展廳,沿著1900米長的總展線,參觀學習抗震救災(zāi)、災(zāi)后重建和發(fā)展振興的偉大歷程;進入科普體驗館,游客了解抗震減災(zāi)知識,感受偉大的抗震救災(zāi)精神。

      “紀念館的鐘,是提示我們把握當下;紀念館的菜單,是要我們熱愛生活;紀念館的殘磚碎瓦,是警示我們敬畏規(guī)律;紀念館的烈士遺物,是要我們珍愛每一條生命。”一名來自重慶的游客走出展廳,說出自己的所感所悟。

      “今年‘五一’假期,游客量恢復至2019年同期的81.95%,是2022年同期游客量的2.5倍,省外游客較去年同期有所增長。”5·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負責人介紹,紀念館開展地震文物征集、入藏、鑒定、保護等規(guī)范研究,收藏72萬余件地震文獻實物資料和88件(套)珍貴文物,為制定地震文物保護國家級標準填補了空白,打下了基礎(chǔ);與18所高校共建教學合作基地30余個,開展“抗震救災(zāi)精神綿州高校行”活動;每年至少推出主題臨展6個、巡展8場,常態(tài)化舉辦高水平臨展和巡展,場館社會教育的參與性和互動性不斷增強;通過展演、直播、比賽等形式,開展抗震救災(zāi)精神“聲”入群眾活動,真正讓文物活起來。目前,地震紀念館已經(jīng)具備保護、教育、展示、科研、宣傳、紀念六大基本功能,已成為對外展示中國發(fā)展道路、發(fā)展模式、講述中國故事的重要窗口,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載體,開展地震科普研究和防災(zāi)減災(zāi)教育的重要基地。

      

    3.jpg

     

      2008年“5·12”汶川特大地震發(fā)生后,根據(jù)國家災(zāi)后重建總體規(guī)劃,建設(shè)了5·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,主要包括室外遺址和室內(nèi)場館兩部分。室外遺址主要是總保護面積266公頃的北川老縣城地震遺址,是全世界整體原址原貌保護規(guī)模最大、破壞類型最全面、次生災(zāi)害最典型的地震災(zāi)難遺址區(qū),2023年3月被納入《四川省紅色資源保護名錄(第一批)》。隨著《北川老縣城地震遺址文物保護規(guī)劃》的公布,北川建設(shè)防泥石流閘壩26個,治理地質(zhì)災(zāi)害30余處,修復損毀防洪堤3500米,加固震損建筑14處27棟,探索利用北斗技術(shù)開展文物本體監(jiān)測項目試點,讓地震遺址有了“安全的家”。

      (陳云波 綿報融媒記者 蔣煒 文/圖)

      編輯:譚鵬



    相关新闻:
    图片推荐